小池溏裡的大魚
最近看了一些好來塢的賣座電影,如「Constant Gardener」、「Blood Diamond」等。這個世界挺奇怪的,20世紀最浮濫的普羅媒介之一 ﹣﹣ 電影,最為人津津熱道但問題重重的文明產物 ﹣﹣ 市場機制,以及最為人垢病的腐敗文化代表 ﹣﹣ 好來塢,結合起來產生了很具影嚮力的普羅批判工具 ﹣﹣ 這幾部讓人省思的電影。
看了這些電影,回憶起過去30年攀岩的歲月,也回想起在這個網站上所寫的種種。有一種醒悟:突然發現自己是一隻「小池溏裡的大魚」(big fish in a small pond)。
小池溏裡的大魚以為自己很大,所以常常批評這、批評那。小池溏裡的大魚因為體積大池溏小,所以能看到的、批評的只是一些雞毛蒜皮的東西。小池溏裡的大魚也因為在小池溏很爽,所以不太願意跳出來看看別人的池溏,怕一旦跳到別人的池溏,一看 ~ 挖!自己變的好小!
小池溏裡的大魚另外有一個問題 ﹣﹣ 影嚮小魚,使它們產生錯覺,覺得自己也很大。原因是這樣子的:小池溏裡當然不會只有一隻大魚,大魚們會爭。爭來爭去的結果就讓底下的小魚們突然覺得自己也不是那麼小嘛,也不是那麼的不重要,心態上自然也就「大」了起來,也開始爭,爭一些自以為是。
更嚴重的問題可能是以下了 ﹣﹣ 大魚們爭來爭去的結果佔據了公共論述空間,雞毛蒜皮之爭取代了別的、更有意義的辯論。因為池溏小嘛,也促成了割地為王、搞小圈圈的心態。本來就是嘛,市場這麼小,大魚不搞壟斷怎能生存?
壟斷怎麼搞?很簡單,把雞毛蒜皮之事無限上綱,把自己「小池溏」的心結和抽象的、形而上的價值觀綁在一起,醬就把自己的企圖心(私)蛻變成真理(公)之爭。平心靜氣檢視過去自己所寫、所爭之事:從「比賽」、「運動 vs 傳統」、「CB Test」、到最近的「動態確保」,不就是這樣子?把自己的企圖心綁上所謂的真理,其實只是「假象的大魚」卑微的反映?
看了那些電影,看到了人世間種種貪婪、自欺、和苦痛,想到自己 30 多年來的所作所為 ﹣﹣ 只不過是「小池溏裡的大魚」,心裡突然不快樂起來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