檢視單個文章
舊 2013-04-21, 21:57   #8
A-YUNG
攀言癌症患者
 
註冊日期: 2003-11
文章: 305
Images: 15
A-YUNG 是普普通通的會員
引用:
作者: A-YUNG 檢視文章
關於大濟前輩在天然岩場與人工岩場的比較上,我的觀點剛好都不同,我認為天然岩場有的人工岩場都做得到,一般路線特性不難做到,只是複雜地形比較難完全拷貝而已。另外,也延續之前的想法,天份好的選手,就如前輩所提到的「動作創造力」,有些人能舉一反三,不光是學多少會多少的道理是一樣的。(我爬到冠軍之前,去過龍洞不到五次,麗陽的路線數量也很有限)硬體不好要苦練到別人的程度,不是不可能,但就如童裝的廣告詞,「你最好比別人聰明兩倍,你最好比別人用功兩倍,…」希望台灣早點出現這樣有才華的小朋友,而且能喜歡攀岩,認真的投入訓練,理論是有可能的,但人才恐怕是可遇不可求啊。
我前面所提的觀點只是大略表明和大濟前輩的差別,尤其就我所謂的人工岩場不足的地方說明我的想法,以我個人的經驗,在我觀念裡,我認為龍洞的路線之所以不算很好,是因為天然岩場是自然生成的,尤其像龍洞多半路線的大部分比例是接近垂直的,外傾大多不能持續,難度往往會集中在少數幾個點上,不如關仔嶺的石灰岩路線來得持續,關仔嶺路線也實在很有限。

我們的人工岩場也大多和龍洞一樣,不是普遍外傾角度不足,就是同一外傾角度很少持續五米以上的,尤其,目前國際賽主流外傾角度,據我觀察大約在超過垂直後,15-30度,我認為這是最基本的,也就是要參加國際賽的選手,不管會不會爬裂隙、垂直面平衡爬得好不好,這種主流角度一定要很熟練,基本的反應、反射動作一樣要很好,才能爬得有效率,國內人工岩場不足的地方,往往是這種主流外傾角度很少持續五米以上,選手不容易在先鋒攀登的情況下(或較長時間停留在同一外傾面的抱石)爬得很成熟有效率,就如2006辦亞洲盃的岩場,就有不持續的問題,到了2009年辦世運賽時,就做了另一次的改善工程,讓原本不持續的懸岩面,變得連續外傾,因此容易定出持續有張力的路線。

當然,外傾角度若能夠越多元越好,另一方面則是同一人工岩場面積不夠大,在路線設計上,通常就不容易照顧到各種程度的選手訓練,岩場管理上,也很少有專職的定線人員,能夠針對各種路線特性去下功夫,就容易像有些收費人工岩場,重疊許多路線,腳點的控制上就很容易受限,就不容易定出前輩所提到的,不能像天然岩場一樣,腳點不會太好,又有足夠的張力的路線,不過,訓練和比賽路線,在一般情況是因為不適合有太明顯的「有張力的困難點」,否則就很容易多人卡關,或難度斷斷續續,而對效率攀登的要求就比較低,訓練效果自然就比較差了。
__________________
Defeat is not defeat unless accepted as a reality in your own mind.
Bruce Lee


CHEN,CHIH-YUNG
A-YUNG 目前離線   回覆時引用此篇文章